我们常怀念70年代时那种「最流行的文化产品就是最好的文化产品」的时代风貌。其成因可能与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前提下,普通人的购买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杂志等把关人一样的评测媒体的影响。

如果你一个月只能买一张唱片,那么这张唱片最好是优质一点的;但今天任何一首歌,无论好坏,聆听成本都只是搜索-播放,并且艺术家的报酬极大取决于播放量。

这就导致了人听音乐这件事变成了一个几乎是没有一个决策过程的东西,类似没有门槛的普选,最高票花落谁家就显然不是一个理性过程了。

更容易理解的比喻可能是阅读自媒体文章和阅读一本书。应该不会有人在关注一个公众号之前去什么「公众号评论」,但买一本书之前几乎一定会读书评。